(资料图片)
《水浒传》第三十九回“浔阳楼宋江吟反诗梁山伯戴宗传假信”里写到,宋江刺配江州,某日在浔阳楼饮酒后,在墙壁上写下四句诗:“心在山东身在吴,飘蓬江海谩嗟吁。他时若遂凌云志,敢笑黄巢不丈夫!”原为抒发个人际遇的诗歌,最终却成了逼上梁山的导火索。宋江所写的,便是题壁诗。
题壁诗,从字面意义上看就是题写在墙壁上的诗歌。“壁”的形式多种多样,既有屋壁、寺壁、驿壁、厅壁、亭壁,也包括书匣、廊柱、山崖、屏风、窗扉。题壁滥觞于汉代,东汉书法家师宜官是目前可考的最早题壁者。而题壁诗经过南北朝的初创,两晋和隋的发展,到了唐宋时期,已然进入了成熟期和繁荣期。
究其原因,首先虽然雕版印刷术发明于唐朝,宋代毕昇又发明了活字印刷术,但由于印刷能力有限,因此并未普及,题壁诗依然以其便捷、零成本等优点,受众颇广。其次,较之于前代,唐宋两朝的教育普及度有了很大提升,因此各个阶层的人都有意愿和能力在壁上题诗。再者,诗歌在唐宋两代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科举取士给底层读书人提供了一个跻身上层的机会,而更多无缘科举或名落孙山的人,便通过题壁诗展示个人才华,为自己的仕进铺垫道路。基于此,题壁诗便在唐宋两朝达到了顶峰。
以即兴创作为主是题壁诗的一大特点。唐贞元十六年(800年),白居易进士及第,当时社会上有新科进士“雁塔题名”的习俗。大雁塔在长安城的慈恩寺中,春风得意的白居易与同榜进士游览慈恩寺时,写下“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金榜题名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中兴四大诗人”之一的杨万里,在夜半时分把酒问青天后诗兴大发,《醉后题壁》一蹴而就,“夜寒星斗挂屋椽,我辈把酒不问天。语声未怕惊天上,只愁惊起白鸥眠。”
由于时代背景和作者境遇不尽相同,因此题壁诗所表现的内容广泛,主旨各异。对山川古迹的吟咏一直是文人雅士的追求,唐人常建在游览了破山寺后禅院后,以凝练的笔触为读者展现出曲径通幽的绝美意境:“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全诗意境浑融,明代陆时雍评为“三四清韵自然”。宋代无名氏写了《题太行山石壁》,“太行千里连芳草,独持一杯天地小。醉卧花间人不知,黄莺啼破春山晓。”在迤逦的太行山中独酌佳酿,醉后卧眠百花丛中,醒时已是春山欲晓,洒脱自在的诗人倾倒在太行山无边的美景之中。
羁旅行役的坎坷让身处大庾岭北驿的宋之问愁思满怀,他把自己流放时的思乡之情,全都写进《题大庾岭北驿》:“阳月南飞雁,传闻至此回。我行殊未已,何日复归来。江静潮初落,林昏瘴不开。明朝望乡处,应见陇头梅。”未着“愁”字,却愁思无限。王安石罢相后,与隐居金陵紫金山的杨德逢交往甚密,杨公与世无争,居所素朴清幽,让一生仕宦浮沉的王安石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恬淡闲适,他在《书湖阴先生壁》中写道:“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欢喜之情跃然“壁”上。
身处时代洪流中的诗人们,始终保持着文人士大夫深沉博大的家国情怀。宋高宗绍兴三年(1133年),岳飞路过新干县时,在青泥市萧寺写下《题青泥市寺壁》:“雄气堂堂贯斗牛,誓将直节报君仇。斩除顽恶还车驾,不问登坛万户侯。”壮怀激烈,气势雄健,还我河山的政治抱负,誓雪国耻的爱国情怀充溢全诗。还有最负盛名的《题临安邸》,“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以前总以为是描写杭州美景,后来才知诗里潜藏着诗人对南宋朝廷苟且偷安的讽刺,体现了林升对当政者不思进取的愤激和对家国命运的忧虑。
题壁诗中还有很多抒发时光流逝,表达哲理意蕴的作品。让李白登楼罢笔的《黄鹤楼》,被宋代严羽评为唐人七律第一,“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崔颢倚栏远眺,不见“昔人”与“黄鹤”,只是白云悠悠如当年,岁月难再、世事苍茫的无尽伤感让人吁嗟叹喟。苏轼在游览庐山后,写了《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游国恩先生在《中国文学史》说:“此诗的‘理’是局外人有时会比局中人更容易看到事物的真相”,即“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作为古代诗歌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题壁诗意蕴丰富,内涵深刻,彰显着社会文化的繁荣与时代思潮的进步,值得更多读书人的关注和解读。(牛艺璇)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