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城市是否具备开放包容的气质、海纳百川的胸襟,不仅要看其基础设施建设、服务和管理水平等“硬指标”,还要看居民心态、历史传承、文化精神等“软实力”。天津具备中西合璧的城市风貌、古今交融的文化血脉,天津人也以开朗豁达、风趣幽默的性格,成为互联网“城市传说”中经久不衰的案例。
本期“今晚调查”发起“天津这城有多包容”主题调查,通过掌上天津App和腾讯问卷网络渠道收回有效调查问卷413份,以数据呈现天津居民、城市文化的包容性特征,并通过个案采访还原“自外向内”看天津的真实感受。
(相关资料图)
老同学成新邻居
今年春天,高菲请了十多天假,打算带孩子去北京看升旗、游故宫、逛首博……她没订酒店,就住在老同学木子尚未退租的房子里,舒服惬意,还能做饭。那么木子去了哪里呢?巧合的是,木子新买的房子和高菲家在同一个小区。时隔廿年,老同学成了新邻居。
高菲和木子是中学同学,高考后各奔“津”“京”,毕业后也分隔两地,几乎没有联系。高菲和丈夫都是河北人,在滨海新区工作生活、贷款买房、安家落户。直到去年,木子才联系高菲,说自己可能很快就要来津工作,并询问了一些生活细节方面的问题。此后,她们的交流日益频繁。高菲分享了她在天津生活的感受:生活成本低、公共服务好、居民素质高……或许正是高菲的分享,坚定了木子来津发展、乃至在津置产的决心。木子很喜欢新区的环境,看房也看了许多处,最终还是选择了高菲家所在的小区。木子工作比较忙,高菲有时间就会帮她去看看装修现场、监督一下装修的进度。木子计划在供暖季前入住,在天津实现自己多年的“安家梦”。
七成受访者在津有房
全部受访者中,男性占50.61%,女性占49.39%;在年龄分布方面,19岁至35岁占48.67%,36岁至50岁占37.05%,51岁至65岁占11.38%,其他年龄段占比偏低;在学历层次方面,大学学历的受访者为主体,占64.89%,其他学历层次占比偏低。
本次调查的七成以上(71.19%)受访者在本市拥有自有或家庭所有的房产,两成多(22.28%)受访者租赁或借宿他人房产,极少数受访者住在企业宿舍或其他住所。23.49%的受访者通过出租、出售房产而获益,58.60%的受访者未有此体验,17.91%的受访者表示将以此为目标不断努力。
出于经济方面的考量,拥有房产以及希望通过出租、出售房产而获益的人群往往倾向于“为城市留人”。本次调查的受访者在整体层面上所显示出的包容性较强,能够坦诚而热情地欢迎外地人来津工作和生活,期待本市能为外地人成为“新天津人”提供便利条件。
和平区朝阳里社区举办活动,联络邻里感情,增强社区凝聚力。
普遍支持外地人置业
调查显示,约半数(50.13%)受访者认为本市住房的出租价格偏高,23.49%的受访者认为租价经济实惠,一成多(13.55%)受访者认为租价太低了,也有12.83的受访者表示对房屋出租价格不了解、不掌握。
近半数受访者对外地人在津购置房产表示支持,其中29.78%的受访者非常支持,19.37%的受访者比较赞同;41.40%的受访者对待外地人在津置房产问题的态度略显复杂,认为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此持反对意见的受访者不足一成(9.45%)。
来自房地产行业平台的数据显示,今年第一季度天津本地人购买新房和二手房的占比超过四成,均高于外地户籍的购房者,而取得天津户籍的新天津人占比均在三成以上。总体来看,天津人仍然是天津房产的主要买家,“新天津人”已经成为一支不容小觑的消费力量。
认同外来人口的贡献
城市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而是一个健康循环、人口流动、文化交融的“活”系统。一个有活力的城市,势必对外来人口具备强大的吸引力;而外来人口的流入,也会让城市文化愈发丰富多彩。
外来人口对天津做出了怎样的贡献?七成左右受访者认为,外来人口参与了城市建设、活跃了城市经济;六成左右受访者认为,外来人口提升了城市科技水平、发展了城市商业活动、创造了文化艺术佳作;超五成受访者认为,外来人口可以扩大城市影响力、提升市民生活便利性、美化城市环境;认为外来人口可以提供低廉易获得的商品及服务的受访者占比为44.79%,低于其他选项。总体来看,受访者高度认同外来人口对天津的贡献,并且对其所作贡献的价值认知与前景期待也随时代进步而不断提升。
乐享天津“烟火气”
视频博主小耳从新疆来天津求学,毕业后她选择留在天津工作和生活。小耳住在河西区,她喜欢“烟火气”足的地方,家附近要有菜市场,也要有健身房。“因为我的工作不需要坐班,所以对生活环境比较重视。虽然在我记忆里,新疆的水果总是更甜一些,但有时候在出门、回家的路上看到马路边有人摆摊卖水果,我也会感觉很开心、很亲切。”
在天津,小耳有维族的好朋友,也有汉族的好闺蜜。年轻人之间生活没有隔阂,大家都有为了工作发愁、失恋了伤心哭泣的时候,也有相约聚会、一起品尝美食、拍照留念的快乐时光。她常和朋友们去五大道、民园,约下午茶、喝咖啡;今年,热门景区游人太多,她们的约会也换到奥城或者梅江周边。小耳非常喜欢夜晚的海河,有段时间每天都去海河边散步,看大爷大妈们跳舞,欢快热闹的氛围,总是让她觉得“很治愈”。
说到城市包容性,小耳表示,自己在天津生活了这么多年,从未感受到任何来自本地居民的排外情绪。“我刚来时觉得:怎么大家说话都像是故意抬杠呢?后来习惯了,发现这是天津人独特的、幽默的语言习惯。我还发现天津人很热心,这种热心不是一两件大事能说清楚的,是你得生活在这里、一天天慢慢感受到的。”如今,她的工作需要频繁出差,每到一个新地方都像开启了全新的冒险;而每次回到天津又会让她由衷地长出一口气——这就是回家的感觉啊!
包容是尊重也是分享
在提到“包容性”一词时,64.41%的受访者会联想到“重视个人价值、尊重个体差异、鼓励各抒己见”;21.79%的受访者联想到“尊重”,11.62%的受访者联想到“禁止干涉他人”,极少数受访者会联想到“容忍”。
受访者群体对外来人口的包容与接纳是绝对的吗?不可否认,在本地居民享受城市包容性发展的同时,也会存在一定的困惑,比如社会资源的分配、现实利益的冲突,就有可能导致部分居民产生排斥心理。针对社交网络平台上常见的、城市居民关于城市外来人口的担忧与非议,我们也邀请受访者进行反馈评分。在设置满分为5时,受访者对城市外来人口分享公共服务(3.65)、分享社会福利(3.54)、获得本市户口(3.40)的包容度均值较高,对于所谓的城市外来人口带来的“抢占工作机会”“恶化治安环境”“破坏生态环境”问题的包容度均值也在3以上,对于外来人口导致医疗资源不足(2.90)和本地孩子升学难(2.84)问题的包容度均值相对较低。综合来看,受访者对于外来人口共享社会资源的容许度均值为3.2,显示出一定的包容性;但在医疗资源和教育资源共享方面,仍有部分受访者未能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
继续提升服务和待遇
对于天津的城市管理水平,超半数受访者表示满意,近四成受访者认为基本达标,而对此不满的受访者占比不足一成。
在公共服务方面,六成多(62.71%)受访者认为本市应继续提升外来人口在天津的社会保障;四成多受访者认为本市应为外来人口提供更好的教育(46.49%)、医疗卫生(46.25%)、就业(44.07%)服务;此外住房(39.47%)、薪资(39.47%)、托幼(33.66%)等外来人口需要的待遇提升也被提及。只有一成多受访者认为,对外来人口在天津的待遇没有什么需要继续提升的了。
由此可见,受访者在重视维护自身所享受的医疗资源和教育资源完整性的同时,也并未将外来人口单纯视为“人有我无”的竞争者,而是希望通过扩充资源储备、提升服务品质,确保外来人口享受到更好的城市建设红利,实现不同群体之间和谐包容、扶持共进的良好发展局面。
文化交融滋养同理心
天津人为何更容易接纳外来人口,也更重视提升外来人口的幸福感和归属感?除了丰富的公共资源、公平的竞争环境和包容的社会政策之外,城市本身的文化血脉也在潜移默化地发挥着作用,滋养出本地居民强大的包容力和同理心。
在对天津城市文化的认知调查中,七成以上受访者认为天津的城市文化呈现了历史文化与现代文化的交融共生的包容性;六成多受访者认为天津的城市文化在工业文化与商业文化、乡村文化与城市文化、运河文化与海滨文化、本地文化与异地文化、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包容性方面表现突出。
对于“哪些群体的权益需要在未来得到更多的关注和鼓励”的问题,近七成受访者希望空巢老人、高龄老人能够更好地维护合法权益,享受较好的社会服务;近六成受访者关心低收入群体的生活和权益问题;半数以上受访者关心心理疾病患者、残障人士、慢性病患者、妇女儿童的权益是否能得到更好的保障;近五成受访者希望失独老人、精神疾病患者、非正规就业者、家暴受害者的生存和生活权益获得社会关注;约四成受访者希望失业者、因灾害而急需帮助的人群、在劳动关系中处于弱势地位的人群能够得到更多的关注与保护。(记者张译丹 曹彤 庞剑摄)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