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农业和食物系统既是受气候变化严重影响的脆弱环节,也是影响气候变化的重要推手。去年召开的第27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发起了“促进粮食与农业可持续发展转型倡议” (FAST),将在资金、知识能力和政策三大方面支持农食系统可持续转型。这一新框架前景广明,但其成功与否,取决于能否在推行全面、包容、综合的方案,将价值链上的所有利益相关者考虑在内。
作者:牛志明,亚洲开发银行驻中国代表处高级项目官员
(相关资料图)
农业和食物系统极易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极端的干旱和洪水、降雨模式的改变,以及其他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超过其他任何产业。事实上,随着气候变化影响日益恶化,亚太地区将成为受影响最严重的地区。比如,最近长江流域遭遇有史以来最严重的干旱,估计造成了价值50亿美元的损失,影响了无数人的生活。
与此同时,根据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2019年发布的《气候变化与土地特别报告》,在全球范围内,农食系统占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的三分之一以上。 也就是说,粮食和农业既是受气候变化严重影响的脆弱环节,也是影响气候变化的重要推手。
农食系统也为应对气候变化提供了良机。一是通过加强系统的抵御能力、加大包容性投资,来适应气候变化,实现更可持续的粮食安全;二则通过减排和固碳来减缓气候变化。
这两个机会都可以通过促进可持续农食系统、吸引主要利益攸关方群体参与来实现,包括妇女,她们中相当大的人口比例以农业为生。这对面临重大粮食安全挑战的发展中国家尤为重要。这种可持续的转变将极大地促进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使全球升温幅度控制在1.5摄氏度以内仍有可能。
图片来源:新华社
令人鼓舞的是,去年11月召开的第27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发起了 “促进粮食与农业可持续发展转型倡议” (Food and Agriculture for Sustainable Transformation Initiative,简称FAST) ,旨在引导气候资源,特别是资金,用于发展更可持续的农食系统。倡议将重点关注三大支柱:资金、知识和能力以及政策。虽然详细的实施计划尚未敲定,但可以确定的是,有几个关键因素对于转型的成功至关重要。
第一,该倡议必须促进发展伙伴之间的有效协调,以明确差距,避免重复工作。FAST将由联合国粮农组织推动,并需要其他机构积极有效地参与。在此之前,亚洲开发银行宣布计划从2022年到2025年提供超过140亿美元来支持粮食安全,包括加强粮食系统应对气候变化和生物多样性丧失。其他组织也在采取同样的行动。世界银行已将农业和粮食列为其首个气候变化行动计划的优先事项,旨在为可持续农业调动更多资源。发展伙伴需要在FAST框架下共同努力,对发展中国家产生意义深远的影响。
第二,倡议必须支持有利的政策环境,比如政策激励和治理措施应促进粮食系统的包容性,使其朝着改善气候的方向发展。地方、国家和国际层面的政策和机制要激励开发和采用新技术、新措施,并保充裕的资金,包括私营部门的投资。政府或政府间机构应发挥主导作用,制定合理的政策和激励措施,并保证其得到有效实施。
图片来源:中国日报
第三,倡议应支持价值链上的利益相关者,从生产、加工、储存到贸易和消费,提高其面对气候变化的抵御能力。例如,较高的温度和湿度会助长杂草和病虫害,增加作物收获后损失的风险,降低农场的生产力,特别是对于大宗粮食收购商和贸易商而言。可以通过冷链和先进的干燥技术等储存技术来加强气候适应能力。
第四,倡议必须促进有前景的创新,在提高生产力的同时增强适应和抵御气候变化的能力。新的作物品种可以更好地抵御气候变化冲击并提高产量。太阳能可用于灌溉、储存、运输和加工。数字技术可以拓宽获得农业知识和服务的途径,使农民能够因地制宜,更好地对接市场,增加盈利。免耕农业、生物废物管理、农林间作和景观管理等气候智慧农业新措施,也有助于固碳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进而减缓气候变化。自动控制滴灌与动态土壤试验相结合,可以提高农食系统对极端干旱的抵御能力。
倡议还应倡导负责任的消费者行为,尽量减少个人的生态足迹或碳足迹,尤其是在发达国家。减少加工食品和红肉的消费以及食物浪费也可以显著减少碳排放。
图片来源:中国日报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倡议必须以农民为中心,因为他们是实现可持续转型的第一主体,也是最易受到气候变化影响的群体,尤其是妇女。她们占全球农业劳动力的约43%(在中国为47.5%)。很大程度上,女性农民对环保活动表现出更强的敏感性,并更多参与可持续农业实践。必须给予她们足够的知识、技术和激励措施来实现转型。
FAST为我们勾勒出了一个前途光明长远框架,使农食系统更具可持续性、更能抵御气候变化,同时减少碳排放。倡议的成功与否,取决于能否在推行全面、包容且综合的方案,将价值链上的所有利益相关者考虑在内。
图片来源:中国日报
责编 | 宋平 刘夏
编辑 | 张钊
实习生佟亚璠、尹康君、冯小源亦有贡献
关注微信公众号“中国日报中国观察智库”直达往期精选